第六十二章震动 (第2/2页)
她从波多梨花的口中,得知李忠信在江城已经混得风生水起,有着无比强大的商业头脑,三井雅子开始正视李忠信,把李忠信当做了和她对等的人物来看。
因为上次到黑省找到了姐姐,她在黑省的投资还没有展开,于是,她和李忠信交换了几次意见。
听到李忠信的一些看法以后,她决定要在黑省进行投资建厂,李忠信和她各出资四亿日元成立了三井置业,占日方股权的百分之五十,投资建设卫生巾生产厂的事情基本上已经谈妥,就差资金和生产线落地了。
李忠信一直就觉得,卫生巾是女人经期用品的一次革命性产物,对于妇女来讲,具有划时代意义,远比乳罩、比基尼发明的意义来得重大。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卫生巾是一个比较新的专有名词,是这样为其定义的:“女性经期用来吸附经血的特殊用品,由厂家专门生产,通常粘附在内裤底部,紧贴出血部位,根据血量多少每天一换或多换。防止血迹对衣物造成污染,也是保护女性健康的防护手段。
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大多数女人来事的时候用的都是卫生纸或者是月经带,把一卷子卫生纸进行几次折叠,折叠以后垫在私密之处,用卫生纸来吸收经血。
李忠信心中知道,这个是一个超级大蛋糕,而且这个蛋糕分好了的话,他能够获得很大的收益。
这个巨大的收益,不单单是在金钱方面的收益,也是能够收获无数的名声。
李忠信隐约记得,最早,也就是刚刚进入八十年代不久,应该是中国从RB瑞光株式会社引进了第一条卫生巾生产线。
这种生产线,当时只能生产的直条卫生巾,饶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卫生巾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好东西了,那个时候甚至被誉为国内妇女经期用品的一个巨大突破。
当时人们的思想不开放,对于这种妇女用品,很是担忧,用那种社会道德的带色的眼光去看卫生巾的这个东西,觉得那是一种****人有卫生纸和月经带用就可以了。
弄那么一种东西明目张胆地摆在明面上卖,就是女人去购买都觉得面红耳赤的,毕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可是,李忠信却是知道,卫生巾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微微有些费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卫生巾的销量就会激增,毕竟这个东西对于女性健康很有帮助,而且这种直条的卫生巾做出来的成本不高,卖的价格也相当合理,女性基本上用了以后就会选择用卫生巾,而不会再弄那些卫生纸来做卫生巾。
和三井雅子谈这个事情的时候,李忠信的借口十分强大,他信口开河地讲到,他母亲王雅清看到三井雅子所用的卫生巾以后赞不绝口,一直就有一种想要购买的想法,可是,问遍了江城,也没有一家卖卫生巾的,哪怕是在整个黑省都没有这个东西售卖。
李忠信信誓旦旦地还说,在这个时候他甚至让人在京城和沪市那边打听了,中国暂时没有卫生巾出售。
也就是说,这个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市场,有着相当大的收益的。
中国人口在这个时候是十亿一千多万的人口,按照男女比例大概一半一半来算,女性人口至少有五亿人,在刨除掉老人和孩子不用卫生巾,也就是说,至少有三亿五千万的女性需要用到卫生巾。
只要是宣传得当,这三亿五千万女性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用到卫生巾,那也是一亿片,这个东西不是一次性用品,而是长期的消耗品,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可想而知。
无论是八十年代,还是什么年代,赚女人的钱总是要比赚男人的钱好赚很多,更别说这种女***必须品了。
李忠信在这个时候最想做的,其实是他想在江城建立文胸加工厂,专门生产内衣销售到全世界。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中国人还没有那种戴文胸的习惯,要说有文胸的出现,也是尼龙文胸。
只不过李忠信这个生产文胸的想法暂时还不想和三井雅子说,毕竟江城,或者是黑省这边投资做文胸厂的时间还不成熟,这个东西需要时机成熟以后才应该开始运作。
三井雅子到中国以后,对于中国那边女性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至于说江城那边没有卫生巾的这个事情,她也只是从李忠信口中听到的,她真的就不记得,什么时候和李忠信的母亲谈过卫生巾的事情,不过呢!她在经期的时候的确和王雅清去过一次中国那种古老脏乱的公共厕所,也就是说,李忠信说的这个事情极有可能。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三井雅子真就像李忠信所说,看中了中国这个超级大市场。
这样大的一块蛋糕,她必须要早下手来进行分割。
只是三井雅子不明白,为什么李忠信只和她个人合作,而不跟三井物产公司合作,如果和三井物产公司合作的话,到时候创造出来的利润就会更高。
而最让三井雅子不解的是,明明是一个十分赚钱的好买卖,李忠信为什么坚持要和中国黑省的政府进行合作生产,而且他们还只占百分之四十九。
占百分之四十九的公司的名字叫做三井置业,属于挂靠在三井物产下面的三井雅子的个人公司,里面有她和李忠信两个人各一半的股权,其中对黑省这边的要求只有一个,生产出来的商品都要用代表忠信公司的zx这两个字母。
三井雅子对李忠信此时的妖孽劲有着很大的怨念,她是三井财团三井宏博的女儿,除了拥有丰田汽车百分之零点五的股份让她拥有优越感之外,手中的流动资金,居然没有李忠信这个中国孩子多,这个妖孽一般的孩子,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赚到了四亿日元,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