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南阳新局面 (第2/2页)
周宽这才详细的说起了谷城的地理风貌。
“谷城位于襄州的西北角,正是邓州与房州之间的连接部。
汉水从均州的武当延岑城南下,经过谷城流向襄阳。
有筑水从房州府治房陵流向东北方的谷城,与汉水汇流。”
“由此可见,从邓州的穰县走陆路可直达谷城,从谷城坐船可达房州的房陵城”
“至于归州嘛,就只能走江陵了。”
“哦。”
周宽一解释,李裕明白了。
“主公,我建议,既然峡州已经归属了荆襄,如若我们把归州也给荆襄,和他们换谷城,这样他们也连成片,我们也可把房州纳入管辖。”
高适主动出主意。
“嗯,有理。”
李裕点点头。
周宽嘴角动了动没有再说话。
其实他就是这个意思,相互调换一下,互惠互利。可高适却抢先说了,他也不好再说。
这段时间,高适在随州,暂代随王府长史。
虽然邓王府和随王府都未建衙,可是陈班和高适都是长史之职,与自己平起平坐了。
虽然他知道自己在德王心中分量很重,可陈班和高适的崛起,依然让他看到了威胁。
“好,高长史的意见很好。”
李裕笑呵呵的肯定了高适的意见。
转头对周宽说道:“长史,此事还要你亲自去办。”
看到李裕殷切的目光,周宽觉得,自己在德王的心目中依然不可替代。
“遵命。”
行政区划议的差不多了,话题转到了农业生产上。
今年的南阳,虽然在年初的时候,经历了与朱温的短暂血拼,可对流民招募计划影响不大。
以前招募安置地区,仅是南阳、向城和方城三县,周边的州县百姓羡慕的不得了。
可限于种种原因,他们只有羡慕的份,也无法离开原籍。
今年好了。
南阳德王府管辖的范围扩大了。
整个邓州和随州因为成了邓王和随王的封地而获益。
陈班在今年四月份就任邓王府长史,管理邓州的农业生产,重点就是安置新流民,开垦荒地。
内乡、菊潭、新城、穰县、新野五县,原有两万户,八万人口。邓州五县经过流民招募,现有户五万,人口二十四万。
周宽给了粮食种子农具的支持,否则这些人来了也得饿死。
今年的粮食又是大丰收。仅这五县就收了八十万石,留下种子口粮,尚有三十万石可供销售。
新、老邓州人各个喜笑颜开,就等着官府的收购,那样就有钱了,可以给家里的二妮扯二尺布做身衣,可以给自己娘子买个银簪子,那是成亲时承诺过的,终于要兑现了,想想心里都美啊。
由于这两年南阳的崛起,这些县城也跟着沾光,生产的粮食、布匹、铁器和其他手工艺品都通过湍水、淅水走襄阳和新野汇聚到南阳,换得大量的铜钱,再采购其他的物品返回各县。
内乡县要去南阳要走淅水南下,过谷城到襄阳,再转入淯水去南阳,整整饶了一个大圈子。
虽然有陆路相通,可要大规模的物资运输,走水路是损失最少、运量最大、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只是耗费时间。
陈班出班奏道:“主公,今年邓州丰收,可收购余粮三十万石,如若在内乡与菊潭之间挖一水道,内乡物产可直接通过菊水进入湍水,可联通菊潭、新城、穰县、新野,则五县可互通,去南阳则节省大半的路程。”
说着话,陈班献出了一张图纸,竟然是地图。
见图上标注,内乡与菊潭之间的距离为六十里。
通过地图,李裕发现,果然如陈班所说,只要打通内乡与菊潭之间的水道,那么这五县就可被湍水连通,来南阳,到新野转进即可,无需再走襄阳了,确实节省了大半路程。
“诸君以为如何?”
周宽看看地图,闭目仔细的琢磨了一阵,睁眼开口说道:“主公,陈长史所言是为良策,不仅可解决交通问题,还有极大的军事价值。一水可掌半个邓州。”
“今冬征发青壮,挖掘内菊运河,争取明春通航。”
“是,主公。”
陈班眉开眼笑,得到主公的首肯,这样的满足感只有自己知道。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内菊运河”项目搞成,造福邓州百姓。